Monday, July 31, 2017

萬行大和尚:讀經的重要性


萬行大和尚:讀經的重要性


 發布:東華禅寺   

  今天我們關起門來靜修,是為了明天更好地融入社會;今天我們短暫地回避人群,是為了明天更好地融入人群。祖師講,靜中十分功,動中三分用就不錯了。動中三分功,臨終時一分都沒有,還要倒扣十分。你們可以想象,在靜中如果沒有十分功夫,不能自主,臨終的時候兩只氧氣管往鼻孔一插,你還有幾分功夫?現在的老人臨終時,十個有九個都是插上呼吸機。

  你靜中有幾分功夫,就要在動中下幾分功夫,這叫做平衡。我們白天工作八個小時,晚上就要睡八個小時。如果在動中調和得好,晚上三四個小時就睡好了。我們現在用功都不是在靜中,在靜中我們並沒有觸摸到力量。如果我們觸摸到力量,為什麼不敢到動中去用,或者在動中起不了用呢?學佛的目的難道不是為了自受用,然後再讓他受用嗎?

  讓他受用就是融入社會,和眾生打成一片,普度眾生。但是學佛的人往往一輩子都是在自我修煉。如果自我沒有修好就老了,就死了,還沒來得及回報社會,還沒有融入紅塵,一輩子在山林裡清修,不僅沒有成就,連自己一點點的福報、老本都吃光了。

  如果你們稍微留意一下,就會發現現在所謂的大老板,發財的資本家,一個個都是底氣十足。古人講“有骨為貴,有肉為富。”比如一座山有沒有氣勢,有沒有名氣,就看山上的石頭威不威武,俊不俊秀,山的水分充不充足,土壤肥不肥沃,能不能長出茂盛的植物。如果一個人又有骨又有豐滿的肉,就像山上又有石頭又有肥沃的土壤一樣,他就既富又貴。

  天天訪明師,天天改法門,你學那麼多法門,拜那麼多明師,看那麼多書,消化得了嗎?能融會貫通嗎?如果你在靜中真的會用功,到動中也會用;在動中不會用功,在靜中肯定也用不上。佛法最後一定要落在用上,如果不起用,學佛還有什麼意義呢?你說你自己開悟就行了。大家都無明,你一個人開悟有什麼用呢?你是一個健康的人、正常的人,身邊都是一群神經病,最後你也變成了神經病。

  如果你一個人成佛,身邊的人都是凡夫俗子,你成佛又有什麼意義呢?所以佛菩薩最後一定要度身邊的眾生,只有這樣才能體現他的悲心與智慧,才不枉他累世苦修。你今天關起門來在禅堂裡修行,也是為了明天出去度眾生。世俗上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:“練武三年,不如出去打三年架,打三年架不如練三年嘴上功夫。

  ”所謂“一張嘴可以抵擋十萬大軍”,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。這說明什麼問題呢?說明動胳膊動腿不如動嘴。嘴是什麼呢?嘴是智慧的顯現。你有嘴,我也有嘴,為什麼我的嘴不能擊敗十萬大軍呢?嘴和嘴不一樣,嘴是工具,操縱嘴的是智慧。真正的神通是智慧,不是所謂的千裡眼、順風耳。佛陀最大的神通就是他的智慧。

 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“大師”,他們都是學了佛,學了道,把佛道的思想提煉出一部分,創立了一些學派和法門,才成“大師”的。結果我們出家人個個神魂顛倒,也跑去跟他們學。人家的思想是從佛經裡面提煉出來的,我們跑去學人家的東西,豈不是捨本逐末?你只要好好讀一讀佛教的經典,什麼大師的著作、思想你都一清二楚。

  對一個學佛的人來說,有幾本經書是必須讀的,比如《圓覺經》《維摩诘經》《楞嚴經》《楞伽經》,還有《達摩破相論》《達摩上乘論》《達摩血脈輪》等。如果時間允許,《華嚴經》和《妙法蓮華經》也應該讀一讀。在沒有開悟以前,要以經典作為我們的指引;開悟證道了,還要靠經典來印證。不要以為經典沒有用,那是大錯特錯!

  一個修行人如果沒有文字般若、語言般若,怎麼弘法呢?你說你能用心溝通,有幾個人能用心和你溝通呢?你的心又如何跟別人溝通呢?如果真的可以用心溝通,就不會存在三藏十二部了。各個宗教都有它的原始經典,如果他們都用心靈來溝通,不用語言文字,在這個娑婆世界是行不通的。用語言我們尚且不能很好地溝通,何況用心靈?

  禅堂裡有一部分人修上三年以後,經書也不願看,香也不願意跑,人也懶,身體也不願意活動了。行願是要有福報的。我們這一世之所以能坐在禅堂裡,衣來伸手,飯來張口,讓人家供奉我們,那真的不知道是哪一世修的福報。否則,我們應該和外面的人對換身份,我們出去為禅堂裡面的人服務。如果這一世我們不好好修,不能得道的話,來世我們就跟他們對換,他們進來坐禅,我們出去為他們服務。

  也許他們的現在就是我們的前世。前天我說了一句話:“江山依舊,人依舊。”這裡的山還是從前的那座山,人也還是那幫人,只是改頭換面了。修行不外乎修福報和智慧,福慧資糧具足了才能成就。一個羅漢的功德和福報可以讓千千萬萬的眾生受用。一個大菩薩的福報功德更無法形容。

  難得有一件事,有一個人出現在我們面前,我們修行人就應該以非常平靜的心,去面對眼前的人與事,不應該排斥、分別。來到我們眼前的每一個人,你會用,他就成就你;你不會用,他就讓你墮落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說離開眾生沒有佛。離開了眾生就沒辦法修行,又怎麼可能成就呢?離開了眾生,你怎麼培福報?

  離開了眾生,你怎麼檢驗自己的本領,怎麼檢驗自己的品質?不做事的時候,總認為自己很有能力;不說話的時候,總認為自己辯才無礙;不挑擔子的時候,總以為自己力大無窮。讓你挑擔子的時候,才發現自己沒力氣;讓你說話的時候,才發現自己啞口無言;讓你到社會上做事的時候,才發現自己沒有能力。所以佛法還是要拿出來用。

  在哪裡用?在社會上用,在芸芸眾生中用。佛法之所以能流傳至今,讓那麼多人虔信,敬仰,說明了一個問題:有無數的人從佛法中受益了,對佛法產生了深深的認可和敬仰,所以才有人不惜一切前僕後繼地把經典保留了下來。過去的祖師們不惜一切代價,把自己的肉割開,把《楞嚴經》等經典藏在身體裡面帶到中國。

  那是因為他們在印度修學那些經典受益了,所以才以生命的代價把經典帶出印度,去利益其他區域眾生。為什麼我們現在對經典不是那麼珍惜呢?第一,經典上說的一切我們沒有感受到;第二,經典裡說的那些功夫、境界我們沒有體驗過。

  對經典、佛像,我們要好好去愛惜、珍惜。佛經是佛說的,就代表佛。佛像就更不用說了。雖然是假相,但是你恭敬它,就有福報;你踐踏它,就會造惡因。佛法從恭敬中來,從布施中得。

  今天你進了禅堂,就把你的身心布施給禅堂,不要再想外面的事;明天你出去了,就不要再留戀禅堂裡面的打坐。人到哪裡,心到哪裡。干什麼,吆喝什麼。你到禅堂裡坐禅,就要參禅悟道。到社會上,就要遵循做人做事的規則。符合道,你才在道中,否則你就會遭到道的譴責。

 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